1919年5月7日《晨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国民外交协会宣言》的文章,文中指出青岛、山东是“齐鲁名邦”、“孔孟之圣迹”、“文明吐露之源泉”。由此可见当时的部分文化精英希望
A. 借传统文化深化爱国意识
B. 促使民主思想进一步扩散
C. 重塑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D. 借文化圣地博得列强的理解
据统计,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陡增至500多种,总销量达4200万份。报刊可以自由鼓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各种学说,可自由发表政见,批判时局,包括发表反袁言论,无所避讳。材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
A.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主政治热情高涨
C. 纸质传媒影响巨大 D. 社会主义广泛传播
19世纪末,革命党人基本上以翻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嘉定屠杀当地反抗的军民)以及从黄宗羲的《原君》《原臣》等旧籍进行革命宣传。这说明当时革命党人
A. 将救亡图存与争取民主相结合
B. 重视与改良派争夺舆论阵地
C. 将民生主义诉求置于次要地位
D. 利用排满思想进行革命宣传
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本质上反映出
A. 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 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 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于此次革命
A. 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 实现了民族独立与富强
C.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 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从1901年到1907年六年间,维新知识分子把政治小说作为详介域外文学文体的首选,其中有《未来战国志》(1902年)《游侠风云录》(1903年)、《美国独立记演义》(1903年)、《多少头颅》(1904年)和《苏格兰独立记》(1906年)等。据此推断,维新知识分子翻译政治小说的主要目的是
A. 激发民族主义意识
B. 为推翻清政府提供理论依据
C.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D. 从文学角度革除国民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