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头枕三河(主要指关中地区),面向西北(草原地区)”,而到了唐(安史之乱后)宋则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这是因为( )
A. 政治中心的南移 B. 经济政策的改变
C. 四大发明的应用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明清时期山西外出经商者众多,达到“挟轻资牵车四方者,则十室九空”的地步,但是依旧“壮者服贾,老者归田”。这主要说明
A. 商品经济占据主导
B. 重商主义观念盛行
C. 重本抑末观念仍影响深远
D. 社会逐利风气不断增长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全国所辖郡数 |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
西汉 | 103 | 74 | 29 |
西晋 | 162 | 86 | 76 |
A. 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B. 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 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
时期 | 耕地面积 | 人口 |
明初 | 8.5亿亩 | 6600余万 |
清前期 | 10亿亩 | 4.1亿 |
A. 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B. 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C. 影响了国家的财收收入
D. 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 非常重视祭祀
B.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变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里,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2)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