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 时间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下表是雍正、乾隆年间人均土地占有量统计表,

时间

人口()

人均土地(/)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 )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 )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 )

208095796

3.56

 

据此可知

A. 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 耕地面积逐步较少

C. 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D. 重农抑商的重要性

 

A 【解析】从材料中人口和人均土地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单位面积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就更加有必要性,即精耕细作的必要性,A正确。材料中的人地矛盾严重,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速度加剧,并不能得出是因为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缘故,B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人均土地面积,不涉及土地兼并,C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农业发展的必要性,但不能得出“抑商”的重要性,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发展是不利的,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三次南迁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A. 中原地区自然灾害严重    B. 中原地区大规模的社会动荡

C. 中原地区人口增长太快    D. 中原地区逐渐丧失经济重心地位

 

查看答案

明万历以后,江南工商业市镇之间的最大距离,一般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还有距离更近的,如苏州府吴江县,在明末平均约每乡3个市镇,彼此不过数里之遥。材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

A. 水路交通发达    B. 苏州府成为地区经济中心

C. 市镇经济开始兴起    D. 农村商品化生产程度较高

 

查看答案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查看答案

我国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是

A. 由内地流向边疆

B. 由边疆流向内地

C. 由北方流向南方

D. 由南方流向北方

 

查看答案

检索《四库全书》,关于“平均赋役”“均平徭役”“均赋税”“平差役”一类的提法,出现有900多次。如《金史》记载,金朝大定年间,就有连续几次的均平赋役的政策和做法。这些做法的直接目的是

A. 凸显均平意识

B. 保护租佃经济

C. 维护小农经济

D. 增加财政收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