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6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成员斯当在日记中描述了他所见到的中国:“到处显得平静安宁,我们看到的是满意的神情和幽默的兴致……人口如此庞大的国家乞丐如此之少真令人惊异。”这表明该使团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
B.证实启蒙思想家笔下的美好中国
C.帮助英国政府获取经济利益
D.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及物产
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由此可知,明代
A. 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 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 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 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
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
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
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明代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谚语。这说明( )
A.区域经济发达形成各自标志 B.安徽金融业成为南方经济血脉
C.徽商促进了东南市镇的发展 D.借助朱氏皇权徽商控制了江南
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 重农抑商的现象 B. 纺织刺绣的兴盛
C. 追商逐利的风气 D. 农民生活的艰辛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
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