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二宋代的“城市革命”,是中国城市从封建的农业经济泥沼中挣扎出来的第一步。这时,城市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局面,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带来的新因素,也对人们的文化心理开始产生重大影响

——施亮《北宋的“城市革命”》

材料三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出了哪些新特点。

 

(1)坊市分开;经营时间有限制;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2)打破坊市界限;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最早的纸币;有了专门的娱乐场所;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控。 (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解析】(1)根据材料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可以看出市的设置有地点限制,并与居民区相分离;根据材料中“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可以看出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根据材料中“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可以看出对交易时间有限制。 (2)根据材料二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可知,宋代市的设置突破了地点限制,打破了坊市界限;根据材料二中“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夜深方归也,”可知,宋代市的设置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 (3)根据材料三可知,明清出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市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还有以下特点: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管子说:“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说“富国以农”“事本而禁末”。

材料二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重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尽管在中国古代,农民“春耕夏耘”,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查看答案

下面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简单图示。图示中两个“低谷点”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 帝国主义的侵略

C. 法西斯侵华战争的破坏

D.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挤压

 

查看答案

1928年某报刊登了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法币改革的实施

C.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D. 经济危机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了下坡路,从根本上是由于

A. 近代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B.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D. 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查看答案

据记载,1913年中国从国外进口的棉布达到1900万匹,棉纱250万担,但到1919年前后,进口规模锐减到棉布1400万匹,棉纱130万担。这主要是由于

A. 中国已实现丁关税自主    B.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C. 倡用国货运动有力抵制    D.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