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立国以来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1776—2012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立国以来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1776—2012年)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根据上图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取出一个关于美国能源消费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论据准确、逻辑严密。)

 

示例1: 信息:技术革命推动能源消费结构变动。 分析:工业革命前,能源消费以木质为主。第一次工业革命改良蒸汽机,推动煤炭的开采和使用,工业革命后以煤炭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创制内燃机,推动了石油的开发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石油为主。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原子能技术等得到发展,使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为可能。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费的比例得以提高。 示例2: 信息:美国能源消耗总量不断攀升。 分析:美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口增长、工业生产发展,对能源的消耗量不断增大。工业革命的动力革新,生产出蒸汽机车、轮船、汽车等,使人们对能源的消耗量增多。随着科技的进步,石化工业、天然气产业等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种类的能源用于消费。 【解析】从“美国立国以来能源消费历史趋势图”中可以分析出能源结构的变化、美国能源消耗量的变化;然后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论证观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惯以文化为优先认同单位的古代士大夫,对明清之际天崩地陷式的巨变实在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王朝的覆灭便等同于文明的灭绝。在这种痛苦感情的刺激下,以“华夷之分”提炼出来的民族主义,在当时的士人群体中颇具号召力。可当亡国的刻骨铭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当满清皇权依靠文化的普世主义确立自己合法性的时候,这种激烈的民族主义也随之瓦解。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材料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在“过去”与“现在”不断交互和彼此制约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并于甲午后初步形成的。为救亡图存,维新派主张“满汉平等”,“合举国之民心”;立宪派主张“合族救国”;民国后,孙中山将“驱除鞑虏”转变为“民族平等,五族共和”,“使世界强国不敢轻视中国”。晚清中国思想界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但剖析各种思潮。不难发现民族主义贯穿其中。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类型及主导价值》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清之际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特点,说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对民主革命与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国际企业管理学会主席阿兰·鲁格曼断言:“虽然存在着一些推动全球化的经济力量,但是更存在着极强的文化和政治壁垒……对于大多数(跨国公司的)其他生产部门和所有的服务业而言,区域化比全球化的意义更大。三极区域(美、欧、日)以异质性而不是同质性为特征。”该学者意在指出

A. 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并行不悖

B. 文化差异是多极化的主因

C. 跨国公司推动区域化集团发展

D. 经济全球化难以真正实现

 

查看答案

尼克松为改善中美关系,决定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农业部认为这是增益本国农业的大好机会;财政部认为此举有助于从中国大量获取原材料:而国防部则表示不满,认为出口的一些商品“可能会被中国用作军事或更大的战略用途”。这说明美国对华政策

A. 促进中美关系改善

B. 体现不同集团妥协

C. 彻底摆脱冷战思维

D.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查看答案

1970年苏联著名学者萨哈洛夫公开发表呼吁书,认为“(我们)所处的团境的根源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于反民主的传统和在于斯大林时期己制定,至今仍未被废除的公共行为的准则。”由此可知,该学者

A. 对斯大林持完全否定观点

B. 呼吁中央实行民主决策

C. 对困境根源没有清晰认识

D. 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制度

 

查看答案

德意志历史上举办过数次宗教改革的百年纪念,受不同的历史处境影响,每次纪念活动的关注焦点与历史解释都有所变化。某年纪念活动关注信仰自由与政治自由的联合,反对奴役、不宽容与迷信,具有民族主义色彩。这一年应是

A. 1617年

B. 1717年

C. 1817年

D. 1917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