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要求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重大现象、重大发...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要求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重大现象、重大发展变化形成一定的认识。它不仅要求考生回答史实,还要把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做到论从史出,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摘编自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四十到五六十年代“美国人中国观”演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标志性事件。

 

(1)四十年代:太平洋战争爆发,共同抗击日军;中国抗战有力支持了美国;中国政府的亲美政策;抗战中中国军民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等。 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双方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的差异;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美苏“冷战”的影响。 (2)变化:由对中国的外交孤立、封锁、包围到中美关系正常化。 标志: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问以“新中国建立前后中美关系”作为切入点。组织答案的时候,要注意时间段,围绕“20世纪四十年代”与“五六十年代”分别展开认识,关于前者,把握到“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维度;关于后者,把握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维度。 (2)第一小问依据建国初期敌对到后来友好回答;第二小问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作为切入点。正确解答本问,首先要明确题干“这一时期”具体所指,即20世纪70年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臣出身微贱,如“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选官更强调官员的出身门第,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都是煊赫一时的名门望族。这主要反映

A. 政局稳定才学要求弱化    B. 官员选拔更重视家学渊源

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结构    D. 天下为公被门阀政治取代

 

查看答案

历届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展台,最早见识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比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反映了

A. 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B. 中国物产贫乏

C. 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D. 中、英科技间有很大的差距

 

查看答案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

A. 维护了社会公平    B. 有利于专制统治

C. 促进了文化融合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查看答案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A. 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B. 进行北伐和西征

C.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制定《资政新篇》

 

查看答案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

A. 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 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 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 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