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相(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笫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笫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心得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中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四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是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请问答:

(1)结合材枓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各有何优越性?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

 

周:分封制优越性: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秦:郡县制优越性: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 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3)表现“一”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多”指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 原因:①中国: 政治:秦统一全国后吸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历史教训 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②希腊: 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提供了前提条件 经济: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为希腊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解析】试题分析:(1)“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指的是周朝的分封制;“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拱卫王室,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秦朝“裂都能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实行郡县制;“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2)第一问: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指的是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朝进一步加强。唐朝政治制度变动体现在中央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第二问: “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说明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可由明代废宰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来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清朝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3)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首先一定要明确“第二帝国”指的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隋唐宋时期,而隋唐宋时期政治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从秦朝开始的三公九卿制向唐朝开始的三省六部制转变。而隋唐宋时期经济格局的变化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因为北方的战乱、劳动力、人口的南迁、从而由北方转移到南方。而隋唐宋时期选官制度方面的变化主要是指由汉代时期的察举制向隋唐时期科举制转变。 (4)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直接回答“一”指中国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多”指古希腊民主政治制度;秦朝形成的原因从吸取历史教训和小农经济等角度分析,希腊形成原因从小国寡民体制和商品经济发展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它要求以史料为依托,对历史重大现象、重大发展变化形成一定的认识。它不仅要求考生回答史实,还要把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阐释清楚。做到论从史出,史论之间的关系一致。阅读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1942年《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人迎来了最佳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国的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敌人、恐怖”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摘编自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

材料二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四十到五六十年代“美国人中国观”演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标志性事件。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名臣出身微贱,如“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选官更强调官员的出身门第,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都是煊赫一时的名门望族。这主要反映

A. 政局稳定才学要求弱化    B. 官员选拔更重视家学渊源

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结构    D. 天下为公被门阀政治取代

 

查看答案

历届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展台,最早见识世界博览会的中国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比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这反映了

A. 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B. 中国物产贫乏

C. 统治者仍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D. 中、英科技间有很大的差距

 

查看答案

钱穆在评价科举制度时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东北至西南,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调协力。钱穆意在强调科举制度(  )

A. 维护了社会公平    B. 有利于专制统治

C. 促进了文化融合    D. 加强了民族团结

 

查看答案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

A. 建立政权与清廷对峙

B. 进行北伐和西征

C.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制定《资政新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