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等命名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达500余家。1913年7月,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就有一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士,但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这表明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民主政治体制保障了言论自由
C. 全国人民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D. 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达到顶峰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吕思勉意在强调
A. 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的根源
B. 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
C. 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
D. 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C. 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D.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1903年,有人指出“(中国)不自立,必灭亡,必(被)瓜分……各省先行自图自立”,提出“广东者,广东人之广东也……筑成广东自立之势,以建立全中国自立之起点”。此类观点在当时蔚然成一种思潮,并加速了“预备立宪”中清政府对地方自治的认同。这种思潮本质上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提出掀起了革命运动的高潮
B. 中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C. 清政府中央集权统治的实质性瓦解
D. 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在中国建立联邦制
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 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B. 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 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D. 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