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命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取名往往寄托了父母的希望和祝愿,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有学者在调查某一时期的人名时,发现“志祥”“来祥”“致富”“志良”“旭清”“国民”“国超”“新民”“雪梅”“豪华”“凤平”“秋月”等名字出现频率较高。结合所学判断,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 中华民国时期
B.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而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这反映了
A. 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 穿西装运动风靡全社会
C. 服饰陋习被彻底地革除
D. 社会风俗改革任重道远
“(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社会
A. 生活习惯变化很大
B. 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 通讯技术发展很快
D. 守时观念发生了变化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 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 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 上海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1912年6月27日《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到:“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边的,有梳在后头的,有几百个样式。”这反映
A. 当时中国女子服饰趋向简约
B. 妇女地位提高,获得解放
C. “以夷变夏”在人们的情感中逐渐淡化
D. 风气开化,国人普遍追求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