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是近代西学东渐在以下哪个方面的表现?
A. 思想潮流的演进
B. 社会生活的变迁
C. 科技文化的发展
D. 新式教育的发端
孙中山割辫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着辫子。这说明剪辫
A. 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B. 是观念与立场变革的象征
C. 给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D. 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
上海人对西式服装经历了从“看不惯”到“习以为常"再到“参与”的过程。起初只有个别留过洋的人穿西装,慢慢地西装村衫、长衫马褂一起晃动在上海准。20世纪30年代,西式服装已占据上海服装界主流。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上海
A. 社会受西方的影响不断加深
B. 民众接受新生事物较快
C. 是接受西式服装最早的地区
D. 西装比传统服装更优越
人物命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取名往往寄托了父母的希望和祝愿,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有学者在调查某一时期的人名时,发现“志祥”“来祥”“致富”“志良”“旭清”“国民”“国超”“新民”“雪梅”“豪华”“凤平”“秋月”等名字出现频率较高。结合所学判断,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 中华民国时期
B.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而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这反映了
A. 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 穿西装运动风靡全社会
C. 服饰陋习被彻底地革除
D. 社会风俗改革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