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整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

“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整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千百万人面临饥饿”、“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相关内容——农业政策的调整。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表述与题干核心内容“减少粮食的生产”无关,排除AD;C项表述不符合题干材料内容,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中的举措,“大面积种植玉米”,属于增加粮食生产。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 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 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 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查看答案

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 (  )

A. 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

B. 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C. 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

D. 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

 

查看答案

1982年,《世界经济导报》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中的哪一措施

A.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 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取消余粮收集制,征收粮食税

D.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查看答案

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其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值得一提的社会动乱。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进行莽撞、轻率改革尝试的是勃列日涅夫

B. 这是一个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的时代

C. 各种危机和无数矛盾的根源是长期的个人崇拜

D. 这个时代结束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查看答案

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A. 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 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 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 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