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推进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战败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说明了
A. 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
B. 新经济政策未能恢复国民经济
C. 战争使苏联损失惨重
D. 斯大林模式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予奖励,拉开企业之间和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A. 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B. 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
C. 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
D. 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其主要目的是
A. 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 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 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卡通画家DavidLow在20世纪30年代访问苏联时,曾画了一幅漫画:一名集体农场女工,“心不在焉地在给一台拖拉机挤奶”。这幅漫画说明当时苏联
A. 计划经济体制的粗糙性
B. 新经济政策的急于求成
C. 战时共产主义的拙劣性
D. 赫鲁晓夫改革的速成性
赫鲁晓夫在上台之初说:“我们共产党员……好像是布道的神父,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吃。……我们又不是神父,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赫鲁晓夫批评斯大林经济体制存在的一些弊端
B. 反映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C. 表明赫鲁晓夫试图改变苏联农业的落后状态
D. 赫鲁晓夫决定全盘否定斯大林体制,对苏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在其著作《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赫鲁晓夫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因此,我承认,改革(指戈尔巴乔夫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己推行的改革)是同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有一定联系的。”这说明
A. 二者的改革意图有相似之处
B. 二者改革都突破了苏联的关键问题
C. 后者的改革是深化前者的改革
D. 后者对前者的改革措施进行了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