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这一措施
A. 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 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
C. 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 国家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苏联的粮食收购率在1927—1928年是14.7%,到1938—1940年达到41.2%。对这一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A. 农民的全部余粮收归国家所有
B.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
C. 苏联牺牲农民利益推进工业化
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
(题文)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
A. 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C. 使现代企业制度在苏联得以建立
D. 揭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 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 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随着战线推进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其间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战败的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的苏联人的生活水平。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说明了
A. 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于社会主义制度
B. 新经济政策未能恢复国民经济
C. 战争使苏联损失惨重
D. 斯大林模式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赫鲁晓夫执政后,承认物质利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国家对经济效益好、上缴利润多的工矿企业给予奖励,允许企业对成绩好的工人给予奖励,拉开企业之间和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对赫鲁晓夫上述举措的正确认识是
A. 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作用
B. 与新经济政策有相通之处
C. 颠覆了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建设思想
D. 使企业获得了经营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