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于是当时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
A. 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
B. 信奉“教随国定”原则
C. 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
D. 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
16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举的深远影响是
A. 英国国教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B. 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
C. 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
D. 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15至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 封建制度的普遍确立
B. 西欧社会的转型
C.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该诗句表现了作者
A.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B.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C. 对北宋孱弱的愤懑
D. 对北宋改革的迫切
王安石变法时,青苗法规定“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取息二三分”,以实现“取民之财,还以助民”的目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往往强令民户向政府借贷,且“取息高达六分”,以致“害民如此”。对此现象最佳的理解是
A. 变法只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无视民众负担
B. 王安石变法的有些法令在制定时考虑不周全
C. 王安石变法的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
D. 部分地方官员在实际执行时偏离了法令条文
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解决该问题他颁布了
A. 保甲法和保马法
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C. 将兵法和均输法
D. 市易法和募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