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清】昭梿《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的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
A. 中共已经牢牢掌握了革命的领导权
B. 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出现裂痕
C. 中共意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
D. 中共否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古代中国通过制度创新和增设官僚机构等途径不断加强皇权,唐宋时期设置的“政事堂会议”就是其中一例。下列有关政事堂会议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皇帝决策
B. 提高了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的政治地位
C. 有利于削弱相权
D. 使官僚政治民主化,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秦皇、汉武、宋祖均被认为是比较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因为他们都( )
A. 重视儒家思想 B. 大力发展工商业
C. 提高丞相地位 D. 强化中央集权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恩格斯认为( )
A. 战争是打破清朝闭关锁国状态的唯一机会
B. 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C. 中国的自闭和崩溃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D. 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