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A. 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 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泛指开发山泽资源的人)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司马迁意在强调( )
A. 精耕细作 B. 重农抑商 C. 垦荒开矿 D. 农工商皆本
(题文)明代《姚公子传》中写道:“千年田土八百翁”。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王朝更替频繁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农民起义的破坏
D. 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反映出当时
A. 宗族血缘观念的加强
B. 儒家重义轻利的理念
C. 贱商观念有所改变
D.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D. 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
A. 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 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 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 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