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鳖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南北经济发展的水平逐渐趋向平衡
B.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C.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 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C. 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D. 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 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 佛教的广泛传播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A.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 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 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材料一两宋时期,东南地区人口增长最快,晚唐至南宋,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入。于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海洋发展路向,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商品经济提高当地人口承载力。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速成长,到宋朝达到鼎盛。这也是东南经济超过中原的重要原因。北宋中原地区的商品经济也有发展,但是内向型的,自然经济气息更浓。而东南地区经济具有外向型特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下,两浙、福建、江西等地的商品经济胜过北方。太湖流域城镇集市密集和广州、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外贸港口,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分期 | 对外贸易状况 |
1840年至1914年 |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4.4%.进口物量约增加3倍,出口物量增加约 14.倍。由于鸦片贸易的猖獗,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外贸中心从广州北 移至上海。英国始终支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
1915年至1931年 |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6.36%,出口的增长显著快于进口。英国在 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让位于美、日两国。日本一度占中外贸易 总额的1/3左右。到1931年,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22.2%, 超过了日本。 |
1931年至1936年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下滑,年均下滑率为14.7%。美国在中外贸易 中居首位。 |
1937年至1948年 | 进出口货物无法正常通行,对外贸易剧烈波动,对外贸易总额最低的 年份不到4万美元,最高也只达到76万美元。 |
——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2)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任选表格中所列出的四个时期中的一个时期,分析造成该时期对外贸易状况的原因。(6分)
材料三1930年-1931年西方各国不经国际商讨,不顾别国的反应,强行设置关税和贸易配额。为使本国工厂继续开工,依靠保护关税把竞争性的进口货拒于国外。美国在1930年实行了前所未有的高关税率,造成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衰退。其他国家向美国出售的东西少了,而购买美国的货物就更少了。西方各国竞相抬高关税,封闭本国的市场。
1933年6月召开了世界货币会议,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美国在会议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危机,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虽然复苏,但是速度很慢。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这与国际贸易状况密切相关。
二战期间,美国和英国发起一个计划,决心避免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民族主义、贸易限制和货币不稳定,力求恢复自由贸易和通货稳定,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
——摘编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等
(3)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加以论证。
图表所示内容对二战后世界形势产生的影响是
A. 冲击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B. 促进“万隆精神”的形成
C. 导致西欧国家的普遍衰落
D. 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