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 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B. 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D. 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A 【解析】据材料中“《周颂·载芟》”可以得出描述的西周时期的史实,当时实行的是井田制,而据材料中“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可以得出其描述的是集体耕作,故A项正确;铁器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B项排除;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故C项排除;材料中描述的是奴隶制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故D项排除。 点晴:准确提炼出关键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如时间信息“《诗经》”“《周颂·载芟》”,内容信息“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

A. 商鞅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    B. 土地私有制加速了贫富分化

C. 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商鞅之法    D. 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

 

查看答案

(题文)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 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    B. 农业生产地位降低

C. 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D.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查看答案

关于古代统治者“抑商”的理由,《吕氏春秋·上农》中有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不属于材料观点的是

A.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

B.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得民众淡化乡土观念

C.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管理人民的难度

D. 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将会冲击法律和道德体系

 

查看答案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嘉靖四十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匠籍的这些变化

A.客观上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B.根本原因是工匠的反抗斗争

C.反映了明清时期手工业走向衰落

D.说明了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查看答案

宋代军需物资的运输改变了过去或靠徭役、或考军队自己解决的方式,交给商人转运。商人只需将粮草送到军队指定的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的经营许可证。这反映

A. 商人成为采办供应军需物资的主体

B.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

C. 政府依靠商人解决军需物资的供应

D. 政府因军事需要放弃商品官营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