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A.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B.“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C.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D.“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1952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下表为调整后工科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况。这一调整
年份
| 1949年
| 1953年
| 1965年
|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 26.2%
| 37.7%
| 43.8%
|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 33.1%
| 14.9%
| 6.8%(1962年数据)
|
A. 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 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 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 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1977年12月,全国570万青年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统一招生考试,以下情景在当时的考场可能出现的是
A. 考场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考场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红标语
D. 特写:语文试卷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A.“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邓小平在1988年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重教育和科技……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B. 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C. 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而提出的是
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