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

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相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主张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恢复周礼) 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2)主张: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专制) 主张君臣共治 以民为本 背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商品经济发展 影响: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从孔子、老子的思想,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等方面来分析。 (1)材料一指出: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孔子的“克己复礼”、老子小国寡民” 的政治主张都是这种思潮的体现。答题时注意时间限制,不要列出战国时期的庄子等思想家。 (2)该问考查明清时期的批判思潮。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黄宗羲认为“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共治,以民为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地理大发现,将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个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整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首先是引起了所谓“商业上的革命”,直接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刘明翰《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材料二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探索,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

材料三英国是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中叶,它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它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畅销无阻……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形成了以英国为核心的世界市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下册)》

(1)材料一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事件?“商路及商业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2)根据材料二,归纳殖民者的罪行。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查看答案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A. 活字印刷术

B. 造纸术

C. 指南针

D. 火药与火器

 

查看答案

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到:“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代代相承,变化微渐。但是,在明清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D. “为政,不在用一己之长,而贵于有以来天下之善”

 

查看答案

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

A. 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 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

C. 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 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

 

查看答案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 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 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 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