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

《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A. 按遗嘱继承制

B. 按年龄继承制

C. 按军功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D 【解析】从材料内容“嫡庶无别,则宗族乱”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为解决这一问题规定的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有一定的制度,并非依据个人的遗嘱和年龄或者军功来决定,故BCD三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由此可以得知

A. 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    B. 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C. 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    D. 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读《三国演义》中人物语录,这些语录符合宋代人价值观的有

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

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③李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一个人如果被认为是“逆子”,他在道德上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被认为是“乱臣”,他在政治上就直不起腰来;如果说他“卖国”,那他根本就不是人了。这种观念最早被中国人普遍接受是在

A. 秦朝

B. 汉初

C. 宋代

D. 民国

 

查看答案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这是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的论述

①强调“人欲”是“天理”产生的根本基础

②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依存、互相包容

③具有关注社会现实和百姓生存的民生意识

④与统治阶级的“天理”有一定的差别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