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书》记载:“中朝官也,亦谓之内臣。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为中朝。丞相以下至...

《汉书》记载:“中朝官也,亦谓之内臣。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期也。”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郡国并行制的缺陷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察举制的弊端

D. 刺史制度流于形式

 

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朝制度,该制度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的产物,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外朝制度和郡国并行制无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是一个选官制度,中外朝制度和察举制无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刺史制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并非流于形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人认为“王”字三横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一竖代表能同时通达三者。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王,所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往也”。下列关于“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夏启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B. 在“皇帝”出现之前,“王”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C. 反映了古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D. 神权对立于王权

 

查看答案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A. 按遗嘱继承制

B. 按年龄继承制

C. 按军功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查看答案

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由此可以得知

A. 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    B. 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C. 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    D. 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子语类》

材料二“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如此知一切可见不可见的事物,都在心中,便知心量之广大无边,放之则弥六合,退之则藏于密。”

——《传习录》

材料三“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朱熹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阳明的主要观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