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具体内容为:国家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下列选项对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
B. 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说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曲折
D.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彻底结束
据统计,1958年全国有345万个公共食堂,而在这里头吃饭的人占了全国农村总人口的90%以上,也就是说当时有5亿中国农民都在公共食堂吃饭。该现象
A.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
B. 说明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
C. 是过分强调公有化程度的结果
D. 是“大跃进”的必然产物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中共中央
A.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 推行了公私合营
C. 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D. 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9年中央在《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中提出,允许社员有“小自由”,1960年再次强调“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此规定的提出
A. 旨在促进工业化建设速度
B. 有利于缓解农村经济困难
C. 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 加强了人民公社管理体制
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这材料表明
A. 抗战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
B. 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 抗战期间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加剧
D. 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A.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