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了一批新的城镇,促进了中国城市分布向中西部扩散的格局。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因为
A. 国家调整了工业布局
B. 人口急剧膨胀
C. 国家实行城镇化战略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B.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C.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如今的计委(国家计划委员会)大院(位于北京城西三里河)已有几分落寞,冬天感觉更是如此,在灰色的天空和枯萎的树枝映衬下,苏式老楼越发显得破败,很多窗户已没了玻璃,用塑料编织袋勉强堵上。”(据北京晚报2013年3月2日)计委大院的落寞,是由于
A. 中苏关系恶化
B. 中美关系正常化
C.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 经济计划彻底退出舞台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是指
A. 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B. 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C. 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 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邓小平说:“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个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决不是提倡个人都向‘钱’看。”下列最符合邓小平讲话精神的是
A. 对外开放方针的确定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 三大改造的开展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中共八大上陈云提出经济体制建设的方向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具体内容为:国家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下列选项对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 体现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果
B. 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说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曲折
D.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彻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