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到了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重农抑商观念淡薄 D. 地域商人活动频繁
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了:
A. 自耕农式经营
B. “千耦其耘”式经营
C. 租佃式经营
D. 庄园式经营
宋代李处权作诗说:“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简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辟中沃壤,万顷秧齐绿云饶。”该诗歌讴歌的器具
A. 标志着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C. 能够喷珠溅玉,浇灌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D. 依托水力,鼓风冶铁,促进了铁农具的生产和推广
1372年.政府颁布法令:“佃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改变元代佃户对地主“侍奉如承官府”的情况。这本质上反映了
A. 宗法制是处理农民关系的主要手段 B. 伦理思想影响深远
C. 政府法律上承认人身依附关系变化 D. 租佃关系更加普遍
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
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
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 青瓷、市舶使、草市、曲辕犁
C. 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 青花瓷、丝路、夜市、高转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