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规定,地方官要定期回京述职,接受吏部与都察院考察,给予有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等问题的官员以不同处分。地方上,上级部门对下级官员定期考察,并造册上报吏部,作为考察任用的凭据。据此可知当时
A. 伦理道德是考察官吏的主要依据
B. 吏部实际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C. 此举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D. 已形成较严密的官员任免机制
下表摘自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属于这一官制的行政官员是
行政职能 | 行政含义 |
1.传旨或述旨 | 奉谕与某人者 |
2.内阁奉上谕 | 谕旨之特降而宣示中外者 |
3.奉旨 | 因奏请而降者 |
4.明发 | 交内阁传抄者 |
A. 六部尚书
B. 殿阁大学士
C. 内阁首辅
D. 军机处大臣
曾任首辅大臣的叶向高感慨地写道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据此可见在明代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拥有票拟权后位高丞相之上
C. 阁权与君权容易发生权力冲突 D. 内阁专权本质上缘于专制皇权体制
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这说明宋朝通判
A. 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 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 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 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下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 )
A. 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B. 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
C. 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
D. 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到了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的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 重农抑商观念淡薄 D. 地域商人活动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