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成在一份代李鸿章所拟的奏疏中说:以前“中国与英法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被其迫胁,兼受蒙蔽,所定条款,吃亏过巨,往往有出全球公法之外者”。以后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据此可知,洋务派
A. 初步具备近代外交思想
B. 认为国势弱导致民族危机
C. 着力抗击列强外交胁迫
D. 推行对外妥协的外交政策
晚明文献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材料表明当时
A. 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
B. “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 “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
D. 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下表为唐前期官制表,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太宗时 | 中书省(中书令) | 门下省(侍中) | 尚书省(左右仆射) |
高宗时 | 西台(右相) | 东台(左相) | 中台(左右匡政) |
玄宗开元初年 | 紫微省(紫微令) | 黄门省(黄门监) | 尚书省(左右丞相) |
A. 三省制只存在于唐太宗时期
B. 中书省、尚书省长官方为宰相
C. 行政权力逐渐向尚书省集中
D. 中枢权力体制整体相对稳定
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的利益集团,血缘亲情不能成为社会秩序的道德源泉,其指斥“盗(盗贼)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得其国”。据此可知其主张
A. 反对财产私有制度
B. 维护“各爱其家”的宗法原则
C. 建立博爱互利社会
D. 建立家庭为核心的秩序模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政府自视“天朝上国”,没有一个专门的外交机构,兼管外交的中央机构是礼部(管对外礼仪、贡举以及学校科举等内部事务)、理藩院(管清代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地区事务,兼管对俄外交)。当时的中国“无所谓外交,理藩而已”。《南京条约》签订后,外交事务由五口通商大臣、地方督抚办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使节进驻北京,外交事务增多,列强对地方官以及礼部、理藩院办理外交事务极为不满,以武力迫使清政府改革外交体制。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一个过渡性外交机构诞生。总理衙门由亲王、军机大臣兼领;在京师有海关总税务司、京师同文馆两个附属机构;分设南洋(江苏以南及长江各地)和北洋(山东以北的沿海地区)通商事务大臣。总理衙门以“洋务内阁”著称,掌管与各国订约并负责执行,负责通商、关税、外国人在华传教、招募华工、海防水师、船务、军火、机械、电线、铁路、矿务等洋务项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建立总理衙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总理衙门建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