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元末至正年间,杭州“有饶于财者”,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由此可见
A. 丝织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B. 自然经济从元开始解体
C. 私营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D. 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史载:“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新封丘门……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这段史料记载的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
A. 农村出现经商热潮
B. 农村萧条土地荒芜
C. 国家推行重商政策
D. 战乱人口大量逃亡
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印刷业已使用活字技术
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D.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A. 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 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 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 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代表之一,该家族“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则购买土地,大兴土木。上述情况源于
A. 传统礼教制度根深蒂固 B. 官商勾结导致吏治腐败
C. 农本商末观念仍居主导 D. 经世致用思想渐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