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曾国藩上奏称:“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盛,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茶,以至华商连年折阅(减价销售)”。这表明
A. 中国工业化水平低 B. 传统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 清政府与列强交恶 D.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织品进口统计表,对表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 进口棉纱(万担) | 进口棉布(万匹) |
1872年 | 5 | 1224.1 |
1890年 | 108.2 | 1556.1 |
A. 西方商品对华输出呈现倾销态势
B. 棉纱进口增加间接抵制棉布进口
C. 洋务运动对西方侵略有一定抵制
D. 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彻底瓦解
19世纪60年代,广东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现在商人将土糖运往香港,再把土糖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广东西江所产烟草,原销广东北部,现在商人先运至香港,再运回广东销售。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起步艰难
B. 国货工艺水平低不如洋货受民众欢迎
C. 外国商品税务负担轻成本低
D. 半殖民地背景下中国经济贸易的窘境
仔细研读下表,表中反映的经济现象直接造成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印花布与棉纱的税率
类别 | 单位 | 1843年税率 | 1858年税率 |
印花布 | 匹 | 14.25% | 4.98% |
棉纱 | 担 | 6.94% | 4.86% |
A.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 中国经济命脉为列强所控制
C. 传统耕织结构开始解体
D.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其影响有( )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妨碍中国与世界的正常往来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元末至正年间,杭州“有饶于财者”,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由此可见
A. 丝织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B. 自然经济从元开始解体
C. 私营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D. 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