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三十年的征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材料一:

(1)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材料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与思想解放运动和理论发展是紧密相连的,20多年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有三次:第一次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和“计划经济崇拜”,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三次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误区和“所有制经济崇拜”,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一引自(《文化艺术报》

(2)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前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

3645

1132

57.5

57.7

2006

218071

39500

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四: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五: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3)依据材料三、四、五,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4)近三十年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从试点到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2)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第二次:邓小平南巡谈话(或中共十四大)。 (3)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大幅提高):民主政治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4)根本原因: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1)由材料的时序性、空间分布和改革的具体内容的来看,不难发现,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从试点到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 (2)由材料“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反映的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由材料“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和“计划经济崇拜”,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知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 (3)由材料“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可见)经济迅速增长。由材料“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可见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由材料“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由材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可见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4)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实践来看,我国取得成功的经验可以归结为: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自1840年中国步入近代后,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也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清朝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材料二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动?为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什么条件?

(2)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材料三中“蛀虫”代表什么势力?“冰雹无情”反映了当时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

(5)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并指出其根源。

 

查看答案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该人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查看答案

有人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票的时代”,如粮票、布票、糖票、油票、煤票等。当今社会是“卡的时代”,如超市卡、银联卡、贵宾卡等。票与卡见证了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A. 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 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D.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查看答案

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喻指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喻指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喻指

A. 深圳

B. 宁波

C. 海南

D. 浦东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19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为城市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处的“借鉴”主要是指

A. 逐步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B. 极大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C. 改变农村的经济社会形势    D. 适当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