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时期,内阁诸臣创立权宜之制:早朝只许言事八件。因此,内阁要处理除早朝时呈由皇帝裁断的八件事务外的所有奏章的票拟。这一权宜之制表明内阁
A. 获得了法定地位
B. 有政务的决策权
C. 是中枢辅政机构
D. 成为实际的宰相
雍正帝挑选入职军机处的两位大臣之一是为官谨慎小心的汉族官员张廷玉,另一位是雍正帝的心腹鄂尔泰。这体现出军机处
A.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加剧了君权相权的矛盾
C.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
D.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史料记载宋太宗时,“初议兴兵,上独与枢密院计议,中书(宰相)不预闻。”这反映出
A. 中央机构存在事权划分
B. 政出多门,官制混乱
C. 集体议政保证决策高效
D. 三省六部制日趋完善
《新唐书》记载:“(给事中)掌待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据此判断,给事中供职于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御史台
宋真宗时期的王且盛赞科举选官制“条式具备,可守而行,至公无私”,欧阳修也认为科举选官“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这反映出科举选官
A. 提升了官员的政治素养
B. 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C. 将官吏选拔权收归中央
D. 有助于形成重学的风气
元朝行省制度的问世,使“军事、财赋、監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成为比较稳定、成熟的建制”,出现了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的特征。这说明行省的设置
A. 严重制约地方自主性
B. 形成地方威胁中央局面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