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临终前对他的继任者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由此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子产主张德政,宣扬儒家思想
B. 子产的治国理念违背时代潮流
C. 子产主张严刑峻法
D. 子产最早提出了民本思想
春秋时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并订立盟约:“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这一行动
A. 目的在于维护正妻和嫡长子地位
B. 与法家的严刑峻法理念保持一致
C. 论证按血缘关系分配的政治权利
D. 印证诸侯在封地内有很大独立性
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阶段、州政阶段、省政阶段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州政阶段”主要是指
A. 先秦时期 B. 秦汉时期 C. 唐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A. 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A. 倾覆与再建辉煌与成熟经世与玄思
B.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鼎盛与革新
C. 创新与再造传承与新变集成与转型
D. 波峰与波谷恢宏与古朴经世与玄思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A. 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 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 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 选官标准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