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大后方7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表,大后方7省工厂的发展
年代 | 1937 | 1939 | 1940 | 1941 | 1942 | 1943 | 1944 |
工厂数量 | 234 | 419 | 517 | 1306 | 1061 | 1376 | 549 |
A. 改变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布局
B. 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C. 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D. 是近代民族工业大发展的有力表现
中华民国成立后,居于北方舆论领袖地位的《大公报》对于“临时议会”临时参议院的立法议事活动和“临时人民代表”临时参议员的言行及其表现做了全面详尽的报道,并进行了直率乃至无所顾忌的评论。这表明
A. 《大公报》成为全国舆论的权威
B. 立法权受到舆论的有效监督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当时社会政治的开放度与参与性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选中国商人代理买卖,称为买办,作为雇员领取薪金,参与买卖领取佣金。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买办中许多人自己投资创办企业,其著名代表唐廷枢等还参与主持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的创办。这种情况表明
A. 外国资本插手民族工业颇深
B. 买办力量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中国日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 买办阶级是列强经济侵略的急先锋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
A. 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B. 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C. 对西方文化的崇拜
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亿3千多万元,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外部条件是
A. 民国政府颁布了发展实业的法令
B. 民国的建立激发了资产阶级投资热情
C. 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D.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