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历史这样回答他( )。
A. “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 “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C. “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D. “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A.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定( )
A.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
B.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A. 社会经济机构的变动 B.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C.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这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一个案例:一个贵族垂涎另一个贵族的财产,而后者碰巧在帝国家庭中失宠,此时前者就可作为控方揭发后者叛逆罪,如果被告被判死刑则前者就可得到被告的一部分财产。这说明
A. 罗马法无法有效的解决财产纠纷问题
B. 罗马法的缺陷使其成为贵族斗争的工具
C. 罗马法不利于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 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影响到帝国的稳定
学者裴钰认为中国近代文明应该从16世纪开启,并强调:“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这场战争”指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