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A. 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 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 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区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 )
A. 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 完全满足了建设人才需要
C. 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 D. 促进了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
1949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在当时,对苏联专家提出疑问或持不同意见者被视为落后者甚至反动者,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 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
B. 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
C. 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
D. 背离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初衷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此( )
A. 建立基本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C. 提出了教育的“三个面向” D.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制度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
A. “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
B. “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
C. “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D. “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