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 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 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 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 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1957年,我国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取得这些成就的指导思想
A. 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B. 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C.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 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第一次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什么时期?
A. 国民大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当年八十八岁的邓小平登上南下的列车,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列“网友的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南方谈话”发表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B. 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C.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D. 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1997年,邓小平的辞世不仅令整个中国万分悲伤,同时也令大洋彼岸的美国倍感失落。在最后一次以邓小平为封面的《下一个中国》专题中,《时代》周刊的记者以晦涩而模糊的笔触表达了对未来中国的悲观:他们肯定中国的改革,但担心下一任政府会偏离方向;他们不回避中国的巨变,但坚称这是抛弃社会主义的结果。这些看法反映了( )
A. 社会史观 B. 全球史观 C. 现代化史观 D. 革命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