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

1954-1959年,苏联农业产值以平均每年70%的速度在增长。1958年同1953年相比,谷物产量增长了76%。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 重点在农业方面

B. 符合苏联的国情

C. 实现了根本突破

D. 取得了一定成效

 

D 【解析】题干中的数据说明1954年—1959年间,农业产值和谷物、肉类、奶类、蛋类等具体的门类产量都有了实际的较大增长,这说明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进行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选D;A项没有体现材料主旨,故A排除。由于农业改革过程中不顾苏联的国情,大规模推广玉米种植,最终导致出现了问题,故排除B。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C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罗斯福新政时期,反对者一直存在。有人称他的方案“本质上就是共产主义”,可以叫做“斯大林•迪兰诺•罗斯福”这个“合成人物”构思出来的“杂种”。还有人称他为“法西斯主义者”。这些反对的声音反映出当时

A. 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B. 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C. 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D. 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近自妇女解放声起,离婚别嫁亦日益见多”,女子也逐渐能继承遗产。这说明

A. “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B. 女权运动推动时代变革

C. “西学东渐”改变婚恋观念

D. 社会变革促进观念转变

 

查看答案

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 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 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其中1961年、1979年和1993年GDP增长率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发生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 占主导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力推动

B. 国家根据不同时期国情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C. 国家政治制度的变革引起经济发展的变化

D. 国际形势变化促使对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

 

查看答案

下表为1871~1910年间中国棉布和棉纱的进口量。从材料可知

年代

棉纱(1000担)

价值(海关两1000)

棉布(1000匹)

价值(海关两1000)

1870

70

1877

14439

24877

1880

152

3648

13561

19735

1890

1081

19392

16561

25629

1900

1488

30187

15964

45419

1910

2282

62831

17013

67852

 

 

A. 《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了棉纱棉布进口量的增加

B. 棉布进口量的相对稳定反映了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

C.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 二者进口量折射出近代民族织布业发展变化的特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