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钤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孙中山为什么认为“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结合所学,指出“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哪些教训?为此,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表现出孙中山怎样的精神?
192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新土耳其》一书,其中认为,土耳其和中国“同为近东远东两大病夫,相似之处甚多……现在土耳其已经霍然病已,而中国转有病入膏肓之势……昔人有言:‘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要徒然惭愧,我们还是进一步努力去‘结网’罢!”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 两国国情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B. “土耳其已经霍然病已”主要得益于凯末尔改革
C. “中国转有病入膏肓之势”主要因为北洋军阀统治
D. 该书主张学习土耳其,开展全盘西化的改革
凯末尔还是一名军事学校的学生时就说过:“为了拯救国家,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摧毁从政府机器到国民精神的一切,并树立新的东西。”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凯末尔开始走上反抗素丹专制统治道路
B. 凯末尔主义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C. 凯末尔社会变革思想在青年时代已经萌发
D. 此时凯末尔赢得了“伊斯坦布尔大救星”的美称
孙中山和甘地被分别誉为中华民国和印度共和国的“国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家,两人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发展民族经济的主张。他们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的相同点包括
①都看到工业文明的弊端
②都希望实现国家现代化
③都主张发展本国重工业
④都反对西方的殖民掠夺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下列对甘地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甘地是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袖
B.甘地主义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C.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者从不抱有任何幻想
D.甘地的斗争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从改组国民党到发动“二次革命”,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斗争方式经历了( )
A.由政党竞争到工农运动的变化
B.由维护共和到反对复辟的变化
C.由议会斗争到武装斗争的变化
D.由权力之争到民主革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