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1925年3月留下了致苏联政府的遗书。他在其中写道:“我已嘱咐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上的重大转变是( )
A.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C.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D.由主张改革到主张革命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指出:“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 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 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 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 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
A.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C.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D.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1912年孙中山在演说中说:“今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只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1924年他在《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中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孙中山在民族主义认识上的这一转变表明他( )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②重新确立了民族主义的革命目标
③开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④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题文)孙中山认为,要解决农民问题,可以照地价去向地主抽重税;如果地主不纳税,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来充公,令耕者有其田。孙中山的这一主张
A. 指导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
B. 反映农民要求平分土地的愿望
C. 仍属于资产阶级土地纲领
D. 成为中共土地革命的指导思想
王鸿生在《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认为近代的某一思想是“以民道代天道”,是“有民无天”的新道统,是“翻天”,让民“顶天立地”。这一思想应是( )
A. 民本主义 B. 民族主义
C. 民权主义 D. 民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