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关于上述记载,下列各项解释何者较适当
A. 盗贼现象的普遍出现,反映出战国时期国家权力的衰弱
B. 农民失去氏族保护,当生产失调、生计无着,成为盗贼
C. 李悝努力地维护封建秩序,因而夸大盗贼问题的严重性
D. 李悝尽地力之教,强迫农民生产,引起农民反对而为盗贼
春秋时期管仲改革中推动社会形态发生转变的措施是
A. “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B. 废除贵族特权
C. 整顿和发展军队
D. “相地而衰征”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
A. 诸侯国的国君
B. 新兴地主
C. 奴隶主贵族
D. 士人
下列图片中的事物推动了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是
A.
B.
C.
D.
“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在当时的秦国
A. 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B. 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C. 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D. 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吴子·料敌》中记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是
①秦国君主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②政治严明,赏罚必信
③秦国国君雄才大略
④秦人尚武精神浓厚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