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色政权进行战略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B.日本侵华,危机加深
C.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D.打通通往苏联的道路
对于17世纪英国新的政治体制的确立,马克思指出: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由封建社会的人治转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法治
B.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广泛的影响
C.建立在宪法原则上新型君主制——立宪君主制取代了建立在君权神授基础上的专制君主制
D.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美国1787年宪法的起草人汉密尔顿说“行政部门不仅具有荣誉、地位的分配权,而且执掌社会的武力。立法机关不仅掌握财权,且制定公民权利义务的准则。与之相反,司法部门既无军权、又无财权,不能支配社会的力量与财富,不能采取任何主动的行动。故可正确断言:司法部门既无强制、又无意志,而只有判断;而且实施其判断亦需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力量。”为此美国1787年宪法( )
A. 强调司法部门独立,不受任何部门限制
B. 授予最高法院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C. 大法官的产生经总统提名,参议院通过
D. 限制行政和立法部门权力,实现互相平衡
材料一 莎士比亚(1564~1616)的喜剧作品《仲夏夜之梦》,在轻快的节奏中展现出人们对于恋爱自由、会因自由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是一步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的经典爱情喜剧。
材料二 “近五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所以最近两三年间,算是画出一个新时期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思潮?推动了这一社会思潮不断向前发展的三大事件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的代表性事件各是什么?
(3)“文化层面”的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的智者学派,他们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这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材料二 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披上一件法衣,成为了神父。“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竞成了牧羊人”。而且声誉日增。他编造了一套神话,骗取了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使她还以为蒙受天使的垂爱。但神父好计败露,成了过街老鼠。
——《十日谈——第四天,天使出丑》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
(3)归纳材料四所体现的思想,并指出这一思想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三
“礼虽纯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八
材料二 中国明清之际确乎存在着一种其精神特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特质多少有些相似的思潮。但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欧洲启蒙运动毕竟是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发生的,其精神特质有很大差异。首先,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则发生在16—17世纪的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此时的中国,在产业方面,尚只是在工商业较发达的苏(州)、杭(州)等桩少数地区出现少量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之相应,社会中尽管逐渐分化出了一个强烈要求发展工商业的市民阶层,却尚远未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就是市民阶层在社会上的势力也显得很单薄,根本不足以与当时仍然强大无比的封建势力相抗衡。其次,中国明清之际启蒙忍潮,发生在一个具有以“天下为家”和皇权至上为主要特征的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社会里。这种文化的实质,在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到了明清之际,主要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政治剧变等因素的影响,发生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摘编自周可真《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与近代欧洲启蒙运动》
材料三 明清之交,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探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廷严酷的成权压制,斩断了这样的反思检讨与创新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再有三百年的僵化。
——许倬云《万古江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和王夫之思想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