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服饰样式多变、色彩绚丽,人们穿着比较开放,这才出现了“慢束罗裙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的诗句。但宋代一改唐氏袒胸露背的穿衣风尚,变得十分拘谨而质朴、细腻而含蓄。这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发展 B、程朱理学的盛行
C、专制集权的强化 D、审美意识的觉醒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养民之善政,十有八焉:劝农丰谷,土田不荒芜,为上善政一。……居货不弃商贾如归,为中善政一……学校殿庑常新,春秋享祀必敬,为下善政一。
凡教太子,观于桑,则知衣服所自出,观于肆,则知器用所自出。凡教太子,过市,则见贩鬻之劳,在途,则见负担之劳。
——摘编自唐甄(16301704年)《潜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甄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甄上述观点出现的社会根源。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8年夏,战事对同盟国越来越不利。虽然奥匈帝国国内的少数民族领导人一直对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此时他们不得不考虑他们自己的利益了……对他们来说也是脱离旧的帝国的时刻,接受协约国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是必走的路了。此时的奥匈帝国已经无法将这众多民族联合在一起了。其他成员也对帝国丧失了信心:经济发展已经停止,新的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消失了,战时许多战前在奥地利部分引入的开放政策被取消,这使社会主义者非常气愤。在这些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者获得了许多支持者。1918年9月和10月,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
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对战胜国来说,按照伍德鲁•威尔逊宣布的十四点计划奥匈帝国分裂为许多民族国家是必然的事。值得注意的是分裂奥匈帝国并非协约国的战争目的,这个建议一直到战争后期才获得支持。相反的,许多人认为奥匈帝国的分裂并不解决当地的民族问题,而只是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不稳定。
——摘编自《没落的帝国:奥匈帝国的瓦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奥匈帝国瓦解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战后战胜国对奥匈帝国的处理产生的主要影响
【历史一选修I: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厘金制度原为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天国经费而举办的一种临时性、地方性税收,后来逐渐通行全国。民国初期继续沿袭清朝厘金旧制.“无物不税,无地不税”,“厘卡林立,重益课征,商民既受痛苦,税吏更复多中饱,蠹国害民”。1930年底南京财政部发出的裁厘通电称:“全国厘金及由厘金变名而含厘金性质者均应于本年12月31日止,一律永远废除。”为弥补裁厘引起的财政损失,财政部决定于1931年1月1日起,对国内大宗机
制工业品征收出厂税,称之为统税。开征项目为棉纱、火柴、水泥。统税具有以下特点:1.在货物出厂(场)时征收,未出厂的货物不得课税。2.一物一税,不得重复征税。3.国外输入的统税货物,同样纳税。4.全国采用同一税率。最终,各项统税几经改制及提高税率,成为国民政府的三大税源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关税和盐税。
——摘编自曹必安《南京国民政府裁厘改税述评》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裁厘改税的进步意义。
下图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该方案反映了
A.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
B. 国际间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C.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均衡发展
D. 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控制的丧失
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
A. 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
B. 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
C. 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
D. 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