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些大陆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划分形成如下共识: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些大陆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划分形成如下共识: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起义时期,1840—1864年;

(2)半殖民地和半封建主义形成时期,1864—1895年;

(3)民族危机加深和爱国主义运动兴起时期,1895—1905年;

(4)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失败时期,1905—1919年。中国近代史的这四个时期据称构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与之相对的是从1919年到1949年之间的中国现代史时期,它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上述中国近代史的划分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中一个时期或四个时期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中国近代史的划分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示例:将第一个阶段——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起义时期,1840—1864年修改为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基本史实: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商品输出、两次鸦片战争、新思想的萌发、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政新篇》成为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等。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对材料中对中国近代史的划分进行分析,可以就其中一个时期加以说明,也可以就几个时期之间的关系加以说明,如选择第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其划分的合理性即可。也可以针对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提出不同的见解,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自宣德以后,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内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戚、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负担而逃亡。其直接诱因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地区不时出现严重自然灾害,迫使无数失去土地的农民携老扶幼、背井离乡。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

——摘编自《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

材料二从16世纪开始,英国通过社会流动给整个社会注入了活力,英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社会流动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中间阶层向全社会成员开放,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阶层;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这种频繁社会流动的一个主要表现是贵族构成发生变化。虽然贵族的总数基本不变,但是贵族构成却发生了变化。伊丽莎白任命的十八名贵族中,只有两人是老贵族家庭或皇室亲属,绝大部分贵族都是新贵族。他们由非贵族阶层跻身贵族阶层,甚至一跃而成为贵族。

——摘编自姜德福《16—18世纪英国贵族的成员流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明代社会阶层流动的主要特点以及引起阶层流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导致近代英国阶层流动的因素,并说明社会流动对中英两国产生的相同影响。

 

查看答案

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作者意在说明

A. 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B. 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 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D. 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查看答案

在历史上,英国曾是拥有最大的殖民地的国家,但在1852年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却说:“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英国)脖子上的沉重磨盘。”这深刻反映了

A. 当时的英国已无力统治更多的殖民地

B. 不同时期的英国面临的发展需要不同

C. 自由贸易的发展改变殖民掠夺的方式

D. 北美独立导致英国殖民大国地位丧失

 

查看答案

狄更斯描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这是个令人绝望的冬天;我们前面什么都有,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这表明了工业革命

A. 引发了社会的动荡

B. 使民众与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

C.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导致经济和民众生活产生反差

 

查看答案

古代雅典举行公民大会的时候,执政官就派人两头牵着一根长绳,从市场和街道上横扫而过,把人们赶向会场,绳上沾着赭色矿石粉,谁的衣服沾上这种粉末,就成为极大的耻辱。这种做法

A. 有利于坚持民主制度

B. 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不宽容性

C. 是对公民人身的侮辱

D. 扰乱了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