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规定:“出洋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每遇房、虚、昴、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这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学制度
A. 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B. 中学为主要学习课程
C. 实行全面发展的方针 D. 旨在培养新时代公民
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
A. 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 否定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人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C. 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D. 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19世纪末,有人认为:“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若守此不失,虽孔孟复生,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据此判断他
A. 反对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B.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D. 倡导革新政治,变法维新
康有为曾说:“拟请设立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群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外省由督抚代奏。可行者,酌用;不可行者,量之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此推断其中的“上下议院”是
A. 皇帝的随从顾问 B. 国家的权力中心
C. 朝廷的咨议机构 D. 政府的执行机构
“—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刚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 开始开眼看世界
B. 关注西方科技
C. 坚持“中体西用”
D. 普遍接受西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