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此节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 人们对此神话传说的钟爱
C. 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D. 人们对牛郎与织女的遭遇的同情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xié)田”,“”字在甲骨文中象形成三耒共耕。关于卜辞中“众人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B. 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C. 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 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
浙江绍兴会稽山下有座祭祀一位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陵墓和庙宇,内有歌颂这位历史人物的对联:“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据《史记》记载,传说他“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对上述信息错误的解读是
A. 体现农耕文明的特征
B. 对传统美德的传颂
C. 对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
D. 纪念造福人民的历史人物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农副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A. 扭转了中国外贸入超的局面
B. 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有刺激作用
C. 有利于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
D. 有利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有关自然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
B. 鸦片战争前夕,已有某种程度的分解
C. 鸦片战争以后,开始解体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完全解体
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认为“工商皆本”,对这两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商鞅的观点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B. 黄宗羲的观点违背了我国以农业为本的事实,观点不切实际
C. 两人的观点都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都是生产发展的产物
D. 农、商应该一直都是中国的本业,不管任何时期都同等重要,两人观点都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