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天国)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
A. 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
B. 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
C. 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
D. 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
1840年12月11日,迫于形势,负责在广东交涉的琦善在致英国代表义律的照会中同意,此后英国给中方的信函不再使用“谕”“禀”文体。这表明
A. 中国主权的丧失 B. 天朝体制逐步崩溃
C. 中西方地位平等 D. 西方凌驾清廷之上
俾斯麦在回忆录中写下了最后的忏悔和期盼:“我过去的尽职行为也许恰巧是造成德意志走向衰落、没有骨气的原因。现在我们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巩固帝国议会,使它不再退化。”这表明,俾斯麦期望
A. 提升宰相的政治地位 B. 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C. 强化德皇的政治权威 D. 完善德国民主政治
1820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人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人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州目的在于
A. 消除大小州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B. 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C. 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 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题文)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而实际上,英王临朝而不理政,从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其全部政务活动根据内阁的“建议”执行。这说明
A. 英国法律具有象征性
B. 英王实际对内阁负责
C. 英国政体存在缺陷
D. 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