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37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随后制定承认地主土地所有权及地主减租减息政策;1947年,中共要求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些土地政策的变化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C.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D. 适应了民主革命新形势的需要
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 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 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
C. 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D. 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
1919年5月31曰,《申报》刊登了一个社会团体的通电:“全省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工会暨全国公民均鉴北京政府反民好恶,任用内奸,视爱国行动为煽惑共和国家主权在民,安能任其压制而不思抵抗?”由材料可知
A. 五四运动得到了各界的支持
B. 参加巴黎和会引起广泛不满
C.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D. 推翻北洋政府成为民众共识
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
A. 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
C. 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 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
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天国)认为与外国“彼此通商,理所当然”……通过对外贸易,太平天国购进了大炮、火药和粮食等军需品,并大量出口丝茶……不过为了获取军火武器,称外国人“尽是兄弟之辈”,准许英人在南京江面停泊兵舰,以“保护”英国过往商船。以上材料突出反映了
A. 中国沦为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
B. 太平天国昧于国际交往准则缺乏外交经验
C. 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
D. 太平天国借自由通商与列强发展友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