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New Deal)的核心称为三“R”——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 改革(Reform)。其时国会通过法案规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劳动者有
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力。该规定属于哪个领域
A. 经济复兴(Recovery) B. 社会救济(Relief)
C. 财经改革(Reform) D. 农业改革(Reform)
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
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
国各地也是广泛种植。从社会史观方面看,材料主要验证了丝绸之路
A. 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 B. 使中国社会日益进步,逐步走向近代化
C. 使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 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元末明初时,徐一夔在《织工对》中记叙:元末至正年间,杭州“有饶于财者”,家有杼机四五具,雇工十数人,织工劳动“每夜至二鼓”,其中技艺较高的织工,且可获得“倍其值”的工资。由此可见
A. 丝织业已出现雇佣关系
B. 自然经济从元开始解体
C. 私营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D. 元代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两宋时期兼并盛行,贫富分化,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有识之士把这种社会问题归结为“田制不立”。井田论、均田论和限田论几乎连绵不绝,但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A.封建地主阶级抵制作用 B.宋朝国家始终没有统一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政府禁止农民私自垦荒
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据统计,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22次大规模会战,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尤其是1941年第三次长沙会战歼敌5万余人,为历次会战所罕见,而此时英美等西方国家在战场却接连失利。会战后不到20 天,美国宣布中国适用《租借法案》。这反映了
A.第三次长沙会战彻底改变了抗战局势
B.国民党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全面抗战后国民党坚持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扭转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