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即产生了对君主的监督机制,体现了专制皇权下对权力的约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董仲舒《对贤良策》
材料二中书省有中书舍人掌起草命令,中书省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门下省有给事中专掌封驳,……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其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吴晗文集》第三卷
(1)概述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机制的名称。简述这一机制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对君主的监督机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大规模融合,使这一时期的文化更趋于多元走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已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在对传统文化造成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汉化措施
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东汉初年,儒家内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门户之见日渐加深,各派对儒家经典的解说分歧严重。东汉章帝时,各地名儒齐集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皇帝亲自参加决断,并颁布了官方典籍《白虎通义》。这表明
A. 古文经学比今文经学的解释更有权威
B. 白虎通义是国家统治思想的理论表述
C. 汉章帝时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D. 白虎观会议消除了儒家学派门户之别
据《汉书》载,汉武帝之孙刘贺,幼年继承王位,不久因种种劣迹、不学无术被废黜,封为海昏侯。后来刘贺墓出土了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依据材料,可以得出
A. 郡国并行制已废除
B. 《汉书》记载不足为信
C.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 《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孟子说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统治者如果违背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据此可知,他们
A. 反对君主绝对专制权力
B. 政治主张根本对立
C. 实质是在反对君主制度
D. 具有民主化的倾向
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A. 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B. 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C. 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D. 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